现在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个供应链组成的,庞大的供应链系统。此时此刻在你看这句话的这一秒钟,全球至少有1.5亿人3000万个工厂1亿吨货物正在这个供应体系上运转,就这么周而复始,历史上能做的好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高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供应链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生产完了运输然后再卖掉嘛,这有什么复杂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供应链到底复杂在哪!怎么一步一步进化来的?在这个AI爆发的时代他又该何去何从!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可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两类。
提到供应链,我最先想起来的是福特。在19世纪的时候,那时候造车,是把工人分成小组,要求这组工人把整个造车流程都跟下来,这样造车需要工人身体素质非常高,还需要工人是个全才,这样造车的速度非常慢。所以1913年的时候,福特做出了一个,可以让他载入史册的决定,为当时福特所生产的T型车,构建了一个流水线!
福特把整辆车的装配分成了84个独立的步骤,这样每个工人就只需要负责其中的一步。
有了这个流水线,直接让福特的产量大大提升,从1万辆提升到了100万辆,翻了100倍。他还把原来分散到各地的零部件厂,比如玻璃厂、轮胎厂、橡胶厂等等,都整合在自己的这一块地上,在密歇根建了一个巨大的,综合工厂。虽然当时供应链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是福特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就是流水线加上垂直整合。
后来福特这个生产模式引来了世界各地的老板来参观,每个工厂几乎都变成了一个“景点”后来在1929年的一天,一个35岁的日本人,在参观了底特律的工厂之后,大为震撼,坚定了自己要造车的想法,这个人,就是“丰田喜一郎”
丰田原本也想照猫画虎,可是日本是个岛国,各种资源稀缺,库存照福特是的那样放着,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所以对于丰田来说流水线可以学习,但是这个垂直整合,不太适合日本的自然环境,所以丰田就稍微改良了一下,搞出来了一套叫JIT(just in time)即时生产的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什么?就是零库存。有需要的时候再去生产,尽量减少库存,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但是这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一辆汽车是由很多零件组成的,既然有很多零件,那就需要很多零件商,丰田想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灵活的调控,那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丰田就想出来一个招:他把零部件供应商分成了两类,多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丰田就入股他,让他为丰田单建一条生产线,对那些普通零件,就找许多家供应商,总有一家供应商会有时间生产。
总的来说丰田搞出的这套JIT系统其实是进化了,考虑的更多了,原来福特就是一味的要快,现在丰田已经开始考虑需求了,对于丰田来说这可能就是一种进化吧!
我觉得供应链的下一个里程碑应该是,1970年的时候工业界出现的新的生产线控制系统,叫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它相当于工厂里面的大脑,相当于是CPU,可以提前编辑,自动识别。
有了自动化,那就可以开始收集数据了。有一个例子,那就是苹果!90年代乔布斯离开的那几年,苹果的生产线特别臃肿,卖的好的产能跟不上,卖不动的库存严重积压,后来乔布斯回来以后意识到了苹果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供应链管理,于是他挖来了供应链管理的一位大神,就是现在苹果的CEO Tim Cook,库克来到苹果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乔布斯一起实行丰田的那套模式JIT。
但是电子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又很快,苹果又有那么多零件供应商,信息传递的链路也就越来越长,形成了所谓的牛鞭效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就研究了一套系统也就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在这里面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公开透明化。有了这套系统到了1999年苹果的库存周期从原来的30天缩短到了2天。
信息化大家可能理解就是一个简单记录的习惯,可是在一些大企业里面推进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星游社因为大家都是线上办公早期的时候成员之间的沟通总是存在信息差,因为有了这个信息差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运用了飞书之后,这个情况有了缓解)言归正传,有一个公司在推进信息化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个公司就是耐克!
90年代的时候耐克的销量甩开了同行一大截,花了4亿美元重金研究了一套自动化系统ERP,可是这个系统严重高估了一款鞋的销量,原价140美元,到最后就以70美元的价格出售了。
许多公司都对供应链有很深入的理解与运用,比如说达美乐的中央厨房,蜜雪冰城直接在水果原产地建工厂......还有许多许多,这里我就不为大家一一列举了,总之这大概就是我所理解的供应链,感谢大家的观看。
暂无评论内容